top of page

空中的詩 五 (2006)

編輯及朗誦者: 蔣治中

中國印象        保羅。安格爾(美)

四千年的老水牛走在

你腳踏、手塑、看不夠的土地上。

土地甘心養活那些靠它吃飯的人。

從渾水裏冒出的新秧唱綠色的歌。

歷史的龍在你的耳邊咆哮。

老年人拿他們的肉體喂它,

青年人踩著它的尾巴。

 

你每年的國民總產值是人:

在山間,在谷裏,

在光榮的城市裏,

在農村裏,

像他們彎腰種的稻稈那麼多。

 

你最早的 文字刻在

一牘具有生命的骨頭上。

當中國娃娃出世的時候,

老骨頭上早就刻下了

表示歡笑、劫數、愛情的符號。

美麗的土地上,血一度流得像茶水,

有人喊“殺啊,”,有人喊“恨啊,愛啊,活啊。”

這裏,受罪成為一門微妙的藝術。

他們的歷史那麼光輝燦爛,

叫人眼花繚亂;又那麼橫暴黑暗,

同樣叫人眼花繚亂。

 

中國的孩子們,你們的昨天

是美、恐怖、歡樂

和叫人震顫的痛苦。

未來是一枚火箭,你騎上它出發。

中國印象 - 保羅。安格爾(美)蔣治中老師
00:00 / 02:26

後記

        一次,在明報月刊上看到美國著名詩人保羅.安格爾的組詩,立刻被吸引了。

         他的詩十分生活,但又形象鮮明。

         尤其從外國人眼中看中國,角度很是新穎。

         他無法理解:一些普世的價值觀,在中國卻被扭曲。

         在他的詩作『罪行』中他提出了許多這樣的疑問。

         他的太太是中國人──著名的台灣女作家聶華苓。

         他愛他的太太,也愛太太的故鄉──中國。

         這首詩就將他的新奇、疑惑、尊重、熱愛都鮮明的表達了出來。

         他與太太相遇、相愛極其傳奇性,遺憾詩人過早離去。我曾將他的詩作組成一輯播出,並將錄音遙寄愛荷華他的夫人,獻上對詩人的崇敬與哀思。

“我踏著初雪……” 葉賽甯 (俄國)

我踏著初雪緩緩地邁步前行,

我心裏挺立的蘭鈴花迸發著激情。

夜晚用一支藍色的蠟燭,

在我的前方點燃了一顆星星。

 

我不知道,那是光亮還是昏暗?

在密林中歌唱的,是風還是雄雞?

也許,為了代替田野上的冬天,

是一羣白天鵝飛落在草地。

 

白茫茫一望無垠呀,你多麼美麗!

使我的熱血沸騰,這料峭的寒氣!

我真想把白樺樹裸露的胸脯

緊緊地貼著我的軀體。

 

呵,森林籠罩著一片朦朧的煙雲!

呵,蓋著白雪的歡樂的田野!

我真想張開雙臂

和柳樹林緊緊擁抱在一起。              

                                   1917-1918

“我踏著初雪……” - 葉賽甯 (俄國)蔣治中老師
00:00 / 02:16

後記

         自幼對俄羅斯大地有一種崇拜和熱愛。

         常常會哼起──“我們的祖國多麼遼闊寬廣,它有無數田野和森林……。”

         談起他們的文化,立刻會湧出──托爾斯泰、普希金、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烏蘭諾娃……一連串閃光的名字。

         作者葉賽寧是十分著名的詩人。他對故鄉的熱愛,他與俄羅斯大自然的完全融合構成了他詩歌的主旋律。

         詩一起步即刻將我們帶進了白茫茫的銀色世界。

         撲面而來的是詩人那種欣喜若狂的濃情。

         而這種情緒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展現出來──蘭鈴花、白天鵝、星星…… 

         我們似乎和詩人一起在雪地上-緩-緩-地-前行。

         隨著詩人的視野你會與詩人一起越来越熱血沸騰。

         最終真想擁抱這裸露著胸脯的森林;

        擁抱這白茫茫的歡樂的原野;

        擁抱這位令普通人都會浪漫起來的詩人。

“你要等待我,我就能回來” 

  ─獻給B.C(節選) 西蒙諾夫(俄國)

你要等待我,我就能回來。

只是要苦苦等待。

你要等待,哪怕秋雨绵绵

帶給你憂傷滿懷;

你要等待,哪怕大雪紛飛;

你要等待,哪怕酷暑難挨;

你要等待,哪怕別人昨天已被忘卻,

沒有人再把他們等待。

你要等待,哪怕從那遙遠的地方

不再有書信寄來;

你要等待,哪怕和你一起等待的人,

誰都不堪再等待。

 

你要等待我,我就能回來。

偏要和死神對著幹。

讓那些沒有等待我的人

發出“真走運”的驚嘆!

他們不曾等待,必不會理解,

在熊熊的戰火中

是你以自己的等待

救了我的性命。

我怎樣活下來,

只有你和我明白──

只不過因為你比任何人

都更會等待。

“你要等待我,我就能回來” ─ 獻給B.C(節選) - 西蒙諾夫(俄國)蔣治中老師
00:00 / 02:27

後記

         在讀到這首詩以前,我只知道作者西蒙諾夫是著名的小說家。他的名作『日日夜夜』是我們這一輩在中學時代必讀的書。

         真沒想到他的詩也寫得那麼了得。 

         據介紹在戰爭年代前方的軍人將這詩抄藏在軍衣口袋裏,後方婦女則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祈禱詞。

         有趣的是詩人首次投稿並未被採納,原因是不夠豪邁。

         可這首詩發表後之所以那麼受歡迎,就在於它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真實地説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願望。

         它鼓舞前方的戰士滿懷希望地去戰鬥,也給予了後方的等待者無窮的信心和力量。

         一個真實的細節,一句那麼私己的話,竟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

         這讓我們懂得:最能激動人心的並非華麗唬人的假像,而是樸實無華的真實。

         也明白了詩為何被稱為“藝術的王冠”。

         從前後兩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俄羅斯民族剛毅、忠貞、熱情的個性。

誰才知道他呢      伊薩科夫斯基

黃昏,在我的房子旁邊,

徘徊著一個青年,

他甚麼話也不講,

只是眼睛對我閃了一閃。

誰才知道他呢,

為甚麼眼睛忽閃。

 

當我出現在遊樂會上,

他又跳舞又唱歌。

當我們在籬笆門邊別離,

他別過臉去嘆口氣。

誰才知道他呢,

他為甚麼嘆氣。

 

我問:“你為甚麼不快活?

難道生活使你不舒心?”

他回答道:“我丟失了,

我的可憐的心。”

誰才知道他呢,

他為甚麼丟失了心。

 

昨天他給我寄來

兩封叫人猜不透的信件:

每一行都只有一些小圓點,

好像說:你猜我暗示甚麼。

誰才知道他呢,

他暗示甚麼。

 

我才不想去解謎呢─

別抱希望吧,也別等候。

可我的心兒為甚麼在胸中

變得又甜蜜又溫柔。 

誰才知道它呢,

它為甚麼溫柔。  

                              1938

誰才知道他呢 - 伊薩科夫斯基蔣治中老師
00:00 / 02:26

後記

         有趣的是我每月播出一個相同主題的詩歌,這是播送俄羅斯專輯中的第五首作品。由於一月只有四週,所以這是未能播出的作品。但我非常喜歡,所以趁此機會讓她浮出水面。

         愛情詩本應該是戀人們私密的絮語,是不能在大庭廣眾朗朗傳誦的。故我很少選擇此類作品。

         然而這首詩作太令人喜愛了。那個憨厚的大男孩,那個矜持的姑娘,多麼討人喜歡。很少見到如此妙趣橫生的愛情詩,我情不自禁地錄製了下來,希望聽過後會激起曾經有過的或即將追尋的愛!

告別大海      羅日杰斯特文斯基

到時候了,

慢慢地收拾行李。

回城去吧,

我們離開這陰霾的天氣……

應該往海裏

仍進一個硬幣,

為的是一年之後

再回到此地,

在這兒,陽光融融,

遠遠地避開了冬季,

我們安安靜靜地

                          度過了一個月的假期。

我們在這兒

                 生活得美滿,

也許這是錯覺

                      以為自己幸福無比。

我們應該在同一個月

                                   再回到此地……

 

小小的硬幣

                 沉入溫暖的海底,

一顆顆

        圓圓的

                 銀色的水滴。

這是希望之滴……

走吧!

我們應該離去!……

 

當我的生命還有五分鐘,

即到了結束的時際,

在那靜靜的病房某處

我會再次想起

                      這個風俗,

於是,我用無力的手

抓住它,

         不讓它離去。

完成自己的經歷,

回顧逝去的往昔,

我向生活的漩渦

                          再扔一顆硬幣。

或許,

    我還能回到此地?

                             1983

告別大海 - 羅日杰斯特文斯基蔣治中老師
00:00 / 02:42

後記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個有趣的扔硬幣風俗表現了俄羅斯人風趣、幽默、善良的性情。

         人們都希望自己長壽,然而大自然的規律卻鐵面無私。不管你地位多高,財產都富,到了上帝召喚的時候,你不得不前去報到。

         人們普遍相信好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於是在世時多積德,少作惡。

更有不少人相信人會轉世。好人投好胎,惡人投畜生。於是在世時更要多積福,不要做喪天害理的事。

         這也是我在六四後播出這首作品的緣由。

© 2024 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